大家都知道,1950年10月19日—25日,首批志愿军陆续跨过鸭绿江,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。参战部队有38、39、40、42、50、66军和炮兵第一、第二、第八师,一共有21个师。
大家也知道,我军不同于世界很多国家军队的一点,就是坚持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并重,军队实行双长制,部队有两个主官——一个政治主官一个军事主官。团以上设政委,营以下依次设教导员、指导员。
因此,政委在部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拥有好的政委是部队能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这21个师的师政委,1955年获得什么军衔呢?
先说万岁军——38军。
112师政委李际泰,山东省武城县人,小学教员出身,19岁加入八路军,先在三连当文书,后接任三连指导员。日军对鲁中发动残酷扫荡,李际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率三排与敌周旋了7昼夜,最终突围成功,全排仅伤3人,轰动了整个鲁中军区,因此提拔很快,1945年8月时担任山东八路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部主任。
展开剩余91%抗日战争胜利后,李际泰随部队进入东北,历任东野一总一师二团政委、一师政治部主任、三十八军一一二师政委等职。抗美援朝汉江南岸阻击战中,最后撤退的112师在师长杨大易指挥下有序后撤,李际泰主动请缨殿后,受到志司表扬,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,1961年晋升为少将。
113师政委于敬山,安徽宿州人,1937年加入当地地下党,1938年参加八路军,后编入梁兴初领导的东进支队,从此成为万岁军前身的一名政工干部,历任连指导员、政治干事、营教导员、团政治部组织股长、团政治部主任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东野一纵二师四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、团政委,二师政治部副主任、113师政治部主任。38军入朝前,于敬山被提拔为113师政委。
二次战役中,于敬山与师长江潮率领113师14小时强行军73公里,插入三所里,顽强阻击南逃北援之敌,一战成名。回国后被提拔为38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1955年获得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为少将。
114师政委李伟,原名李乐水,山东寿光人,1938年1月参加威海起义,加入了八路军,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特务大队副中队长,胶东军区连指导员、营副教导员,山东纵队第5旅政治处组织股长,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副政委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牡丹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、东野1纵队第3师政治部主任、38军114师政委等职。1950年10月入朝作战,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。
第二个说说常胜军——39军。
115师政委沈铁兵,江苏南京市人,1937年奔赴延安,在抗大学习,毕业后分配到115师344旅,历任班长、排长、八路军第5纵队连长、连指导员,新四军第3师副营长、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,营教导员、团政治处主任、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东野2队4师团政委、师政治部主任、39军115师政治部主任。入朝前提拔为115师政委。回国后,任39军政治部主任,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。
116师政委石瑛,陕西长安人,在四野外号“打仗政委”,意思是别的政委都是坐镇司令部,他却闲不住,经常跑去和参谋一起外出侦察,在作战会议上发言最积极。
西安事变时,红一军团进入长安县,石瑛主动加入红军,任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员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民运干事、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营教导员,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政治处主任、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。解放战争时期调到东野二纵工作,任二纵六师政委。辽沈战役前调任东野头号王牌师——二纵五师政委。
攻打锦州时,二纵五师配属给三纵,三纵司令员韩先楚命令五师主攻锦州城西。然而石瑛和师参谋长汪洋侦察地形后认为城西工事密集,易守难攻,并不好打。不如改攻防御相对薄弱的西南角。师长却认为命令已经下达,不好更改。第二天开作战会议,韩先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,石瑛站出来提出打城西不如打西南,并给韩先楚详细阐述了理由。韩先楚果然听从了他的意见。事后,三纵其他师长幽默地说:“你是第一个敢跟韩司令顶牛的师政委!”
抗美援朝时,石瑛和汪洋搭档,成为最佳组合,两人经常一起勘察地形、一起分析地图、一起制定作战计划,使116师成为朝鲜战争上我军战绩最佳的部队。1955年石瑛获授大校军衔,1961年晋升为少将。
117师政委李少元,湖北英山县人,1932年参加红二十五军,历任独立营二连指导员、75师直属队总支书记。抗日战争时期任344旅688团二连指导员、三营教导员、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任东野2纵6师政治部主任、39军117师政委。1950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,在四次战役中鼎力支持师长张竭诚勇猛穿插,取得志愿军一个师歼敌最多的记录。回国后任39军政治部主任。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。
第三个说说旋风纵队——40军。
118师政委张玉华,山东威海人,早年毕业于荣成师范学校,毕业后当了4年小学教员,1935年加入地下党。1938年参加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,在八路军中历任第一大队政委、15团1营教导员、鲁中军区后勤部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随鲁中军区部队到东北,任3纵8旅3团政委、8师政治部主任、118师政委。
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,118师师长邓岳决心用一个团当预备队,拿一个团采取尖刀战术,穿插25公里,断敌后路。成功与否,穿插团至关重要,张玉华主动下到穿插团,和部队一道,6个小时穿插前进了25公里,大获大胜。
回国后,张玉华升任40军政治部主任、副军长,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曾于2015年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,在抗战老兵第一方队中亮相。2016年参加过春晚。
有趣的是,张玉华的妻子名叫刘振华,恰好和他的老部下——118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同名。两人后来还成了儿女亲家。
119师政委刘光涛,陕西三原人,中学毕业后投奔延安,进入抗大学习,毕业后分配到冀热察挺进军,在八路军中历任挺进军直属队青年干事、青年科科长,冀东军分区第十二
团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东野三纵八师政委、40军119师政委。抗美援朝结束后任40军政治部副主任、副政委、政委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。
120师政委张海棠,江西清江人,18岁参加红军,任红三军团第八军二师七团副连长、第五师十三团营教导员、红军大学校务部特派员。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政治处副主任、山东纵队特务团政委,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大队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任东野三纵九师二十五团政委、九师副师长、40军120师政委。抗美援朝回国后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,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。
第四个说说成立较晚但表现很不一般的东野五纵——42军。
124师政委季铁中,辽宁宾县人,出身于东北抗联,早年曾任抗联哈东支队政委。后被李兆麟派回宾县组建抗日游击队,但没多久游击队在日军疯狂扫荡下失败,季铁中先是潜伏在吉林工科学校,1937年9月入关参加八路军,被委派到石友三部队做统战工作。在八路军中,季铁中历任连指导员、新7旅19团政治处主任、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1944年初到延安党校学习。
抗战胜利后,季铁中重回东北,任松江军区哈东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、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、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、辽西军区第168师政治委员。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,任42军124师政委,协同师长苏克之指挥了黄草岭阻击战。
但在二次战役中,124师奉命穿插大同江西岸,堵住敌军南逃之路。原本苏克之打算用几艘船能渡多少是多少,但季铁中认为这样干力量太单薄,不如等友军来了再一起渡河,双方争论到黎明。天亮了,敌军果然从大同江西岸逃跑。季铁中因此被调回国内,任东北军区政治文化干部学校校长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125师政委谭文邦,湖南茶陵人,1932年参加红军,出身于著名的红六军团和359旅。在红军中历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、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、红六军模范师营教导员、红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。抗战时派往河北平山县组织游击队,任游击支队司令员、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、717团政治处主任、政委等职。
1945年随南下第二支队进入东北,牡丹江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、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、东北军区独立第八师副政委、东野五纵十四师政治部主任、42军125师政委。1950年入朝作战,在朝鲜升任42军政治部副主任。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。
126师政委车学藻,山东荣成人。中学毕业后参加八路军,从战士干起,一路升到山东八路五师十五团政委。1945年9月随部队渡海到东北,历任4纵10师29团政委、10师代政治部主任、安东保安副司令、42军126师政治部主任等职,在鞍海战役中,10师包围海城,潘溯端决定起义,车学藻为表诚意,不带一兵一卒进程迎接。
抗美援朝前,车学藻升任126师政委,回国后任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第五个说说滇军劲旅——50军。
148师政委陈一震,江苏南京人,清华大学的高材生,毕业后南下参加新四军,任豫卾挺进纵队3团政治处主任、五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、13旅政治部主任,中原军区第2纵队13旅政治部主任。中原突围后调到东北工作,任辽东党训班副主任、东北军区167师政治部主任,50军148师政委。1950年率部入朝作战,回国后任50军政治部主任、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149师政委金振钟,辽宁海城人,1936年加入我党领导的东北军学兵队。1937年被派到平西根据地工作,在八路军中历任平西抗日军第三总队副总队长、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、第三军分区教导大队军教主任、晋察冀游击军参谋长、第十六军分区十二团团长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东北,任辽东军区独立旅副旅长、辽南军区参谋长,50军149师政委等职。1950年入朝作战,在师长陇耀不在的情况下,指挥部队全歼皇家重坦克营,四次战役中率部坚守汉江南岸,打出了白云山团,阵地战阶段又承担了对西海岸岛屿的登岛作战。1955年,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。
150师政委李冠元,北京怀柔人,富裕家庭出身,北平师范大学的高材生,一二九运动后南下加入我党,安排到阳信县从事民众动员工作。1938年参加了徂徕山起义,历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副团长、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6支队政治部主任、鲁西军区第1军分区政委、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。1945年随胶东军区部队进入东北,任2纵一支队政委、4纵10师政委、四野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等职。抗美援朝前夕调任150师政委。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。
第六个说说华北健儿——66军。
196师政委智生元,山西定襄人,1934年入党,从事地下工作,任定襄县委组织部长。抗战爆发后历任晋察冀二分区政治部民运科长、地委组织部长、地委书记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任阳泉市委书记、晋察冀野战军一纵一旅政治部主任,1949年调任196师政委,抗美援朝回国后任66军政治部主任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197师政委钟炳昌,江西兴国人,1932年参加红军,历任红一军团后方医院看护班长、干事、红一军团供给部副政治指导员。长征途中因抢救伤员腿部受伤,被评为战斗模范。抗战时期任115师新兵营3连指导员、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、第四军分区政委,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、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政委、197师政委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198师政委黄连秋,湖南省平江县人,1928年9月随毕占云部起义,奔赴井冈山参加红军,历任红4军第1师3团班长、连政治指导员、第1团卫生队指导员、红一团政治部副主任。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杨成武独立团一营党总支书记、晋察冀军区一分区3团政委、第13军分区副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委、、66军198师政委,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。
最后介绍三个炮兵师。
炮一师政委张英,辽宁盖县人,1936年参加东北军学兵队,1937年参加八路军,分配到八路军炮兵团工作,任连指导员,为了节约弹药,张营想出了在炮弹里参杂辣椒粉的土方法,在战斗中取得奇效。抗战前提拔为延安炮校学员大队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东北,任牡丹江卫戍司令部政委、东野特纵炮2团政委、炮4团政委、炮一师政委等职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炮二师政委丁本淳,陕西澄城人,1930年加入我党,早年在家乡警察局从事地下工作,曾发动过警察暴动,被镇压后进入陕北。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九连指导员、三营教导员、团政治处组织股长,延安炮校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东野炮兵第三大校少将军衔。
炮八师政委李振邦,江西丰城人,1930年参加红军,任红三军第九师二十六团机枪连战士、班长、副排长、排长,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五十五团连指导员,红一军团警卫连指导员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抗大第一分校第五大队政治协理员,第五大队政委、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五团政委、山东八路军二师六团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随二师挺进东北,任东野一纵二师六团政委、师政治部副主任、主任,42军155师副政委等职。抗美援朝前夕调任炮八师政委。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。
发布于:天津市